采用各種手段阻止和延緩害蟲種群的抗藥性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??顾幮允且环N微進化(microevolution)現(xiàn)象,它的發(fā)展不是像種群增長那樣立即表現(xiàn)出來的,只有在防治失敗時才察覺。殺蟲劑的使用雖然暫時降低了害蟲的種群數(shù)量,但與此同時卻增加了抗藥性基因的頻率,使用殺蟲劑的代價是消耗了一部分“自然資源”,即害蟲的敏感性,這種敏感性在一次又一次地使用殺蟲劑的過程中逐步喪失,而一旦消耗殆盡時,再想恢復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,甚至是不太可能的。影響抗藥性形成的因子眾多,其中有遺傳學因子,如等位基因數(shù)目、起始基因頻率、基因顯隱性程度、基因的適合度(fitness)、基因間的相互作用等;生物學和生態(tài)學因子,如每年的世代數(shù)、生殖方式、活動性和隔離性、食性和“庇護所”(refugia)等;藥劑和用藥方面的因子,如藥劑的理化性質(zhì)、以前用藥的歷史、藥劑的殘效期、劑型、施藥方式、施藥閾限(application threashold)、選擇閾限(selection threashold),防治蟲期和防治區(qū)域等。
抗藥性治理的基本出發(fā)點應(yīng)是:①降低抗藥性等位基因頻率;②減少抗藥性顯性;③降低抗藥性遺傳型適合度。害蟲綜合治理(IPM)為抗藥性治理提供了有利條件。通過科學用藥、保護利用天敵、選育抗蟲作物和其他非化學防治等措施降低殺蟲劑選擇壓,達到減少環(huán)境污染和控制抗藥性發(fā)展的目的。
從化學防治出發(fā),以下策略對延緩和阻止抗藥性的發(fā)展是有效的:①限制使用藥劑,降低藥劑的選擇壓;②換用無交互抗藥性的殺蟲劑;③合理混用(包括應(yīng)用增效劑)和輪用;④選擇敏感靶標蟲期;⑤鑲嵌式防治(mosaic control)。